中国人爱吃水饺,中国的水饺也闻名于世界华人圈,但真正把水饺做成一个大产业的,却是一个当年流落香港的青岛姑娘。

她的名字叫——臧健和,人称“臧姑娘”。“湾仔码头”速冻食品品牌创始人。曾获第四届世界杰出专业女企业家大奖,被选为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。

时至今日,臧健和已在香港家喻户晓,被誉为“水饺皇后”,她的事迹也被拍成了电影。

臧健和1945年出生于山东。小时候家里十分穷,14岁的时候就来到青岛,在一家医院做护工。

臧健和当时认识了一个泰国援华的医生。后结了婚。臧健和还生了两个女儿。那说臧健和很幸运,至少是吃喝不愁。

但很快,这种局面被一个看似很好的事情给打破了。

原来啊,这个泰国的医生在泰国还有自己的家族企业,现在等着自己回泰国去继承。泰国医生临走前,告诉臧健和让等他回到泰国安顿好之后,再把他们母子接到泰国。可这一走就过了三年,等臧健和联系到这个泰国人的时候,对方告诉她,“我妈想抱孙子。”接着这个泰国人又说,“我妈在泰国给我找了一个小的,而且人家已经给我生了一个儿子,不过,我妈也说了欢迎你过来,你还是正房太太。”

臧健和无法忍受“两女侍一夫”的生活,于是带着女儿从泰国前往香港谋生。

洗碗、擦车、私人护理,由于不懂粤语,臧健和只能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交流的基本工作,短短几年,几乎尝遍了所有香港的底层职业。

多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,臧健和说:“我没有任何条件去挑选工作”,因为既要养活自己母女三人,又要供两个女儿上学,还得给远在山东的母亲寄钱,她不得不坚持同时打三份工。

然而,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1977年还没走完,她就因一次工伤查出身患严重糖尿病,不能再劳累,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三份工作在这个城市艰难求生。

臧健和不得已带着大小两个女儿去码头卖饺子,大女儿帮忙擀皮,小女儿洗碗,母女三人努力在空间狭小的香港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。

初到码头的臧健和,其实很不自信,她不知道自己的饺子是否合顾客的胃口、不知道怎么跟顾客交流,她忐忑得只顾着低头包饺子甚至连饺子皮都擀不顺畅。她的第一批客人——5个年轻人吃完饺子后的反应,给了她继续做下去的勇气。

战战兢兢地把饺子端给他们,关注地看着他们的反应,渴望他们告诉自己是否爱吃,那灼灼的目光甚至吓到了他们,臧健和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:“这时我就突然听见一个‘哇!好好吃啊!’这是一句广东话,我听懂了。他们一说,我心就踏实了。”

有一次小女儿跟小狗玩,忘了望风,让臧健和被警察抓了个正着,警察要没收东西和罚款。看到妈妈被警察抓,年幼的女儿嚎啕大哭对警察说:“你放了我妈妈吧,是我的错,是我贪玩。”那天晚上,臧健和看着熟睡的女儿,悄悄抹了一夜泪。

在湾仔码头上卖了几年的水饺,其独特的口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。

但臧健和发现,这些顾客大多是北方人,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与广东人很少,于是她开始征求顾客的意见,然后动手改良配方,把肥肉与瘦肉之比由五比五改成三比七,提高瘦肉比例使馅的味道鲜而不腻,同时把厚皮也研制成爽滑的薄皮。这样一改,果然效果明显,不仅销量提高,她的手工水饺甚至还进了写字楼、酒店等高档场所。

一位报社的记者在吃了她家3碗水饺后赞不绝口,回去就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,大意是说湾仔码头一单亲妈妈摆摊卖水饺,味道好得难以置信。

就这样,一夜间“街头水饺皇后”出名了。

很快,合作商就找上门了。大丸百货的老板向臧健和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。

双方达成合作之后,“湾仔码头”进入了日本的超市渠道,“八佰伴”“华润”等百货公司和超市也纷纷跑来橄榄枝,臧健和透露“八佰伴开张第一天销售额就高达4万”。

1983年,“湾仔码头”水饺已经成为香港冷冻食品第一品牌,占据100%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%的冷冻饺子市场。

时至今日,臧健和已拥有15家大型生产基地,产品销往日本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北美和欧洲市场,出口量占全年销量的40%,年销售收入曾一度超过60亿,臧健和成为当之无愧的“水饺皇后”。